桓姓氏渊源名人

姓氏起源

桓,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亦可读作chūn(ㄔㄨㄣ)、wán(ㄨㄢˊ)。

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桓公、齐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谥号“桓”为姓氏。 [2]  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黄帝时的桓常,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 [3] 

按史籍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

该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确读音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黄帝大臣桓常为得姓始祖。 [4]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

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说病逝。

宋桓公在位时期,克敬勤民,多次参加诸侯盟会,曾出兵援救郑国、邢国,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 [5-7] 

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4]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说为得姓始祖。其支庶子孙向魋,就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言行多变、政令不信,国政混乱不堪。齐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公子小白、公子彭生。当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通知了好友鲍叔牙,于是诸公子们纷纷外逃,公子纠逃到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在老师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

姜小白死后,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后世称之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并世代相传至今。 [4]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齐桓公姜小白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四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源于乌桓(wán)族,乌桓原称“乌丸”、“古丸”、“乌延”,原与鲜卑族同为东胡部落。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8-9] 

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乌丸山)定居,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族无文字,刻木为信。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到了秦、汉之际,乌桓民族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一带,其地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农历9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雨水已经止息,滨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经此路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应该是曹操在征灭乌桓部落之后的真实感受。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领了乌桓之地,鲜卑与乌桓融合,鲜卑族于是有了乌桓氏。

乌桓族人在迁入北魏时,融入鲜卑族,其中有改汉字单姓为桓氏者,另外还有复姓桓侯氏、桓阿氏,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为正确。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内徙的乌桓人后来因永嘉之乱,死于民族冲突。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为乌桓后人所建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乌丸国,之后乌桓融入契丹、靺鞨等其他民族。形成一个名叫“桓赧氏”的部落,属于生女真,女真语称“桓散达”,以部为氏。在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桓散达”被征服,并入女真统一体,成为后来完颜·劾里钵的儿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附庸属下。到了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期,金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期间大量接受汉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过程中汉化省文为单姓桓氏。

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清代老满洲部族(女真族)桓泰氏,满语为wántai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桓氏、泰氏等。满族人不与汉人通婚。 [4] 

少数民族改姓的这些桓氏,正确读音均作wán(ㄨㄢˊ)。

【姓氏始祖

桓常、宋桓公、齐桓公 

【迁徙分布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桓姓历史名人

【桓魋】

(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公族。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

【桓齮】

(yǐ ),东周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桓宽】

字次公,西汉时期汝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桓少君】

名不详,字少君,西汉大臣鲍宣的妻子。

【桓谭】

(公元前23年前后-公元56年前后),两汉时期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淮北市)人。

【桓景】

东汉时期汝南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从此以后,便有了重阳节。

【桓荣】

字春卿,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初年经学大家。 

【桓虞】

东汉时期官员,为汉章帝时官员,早期任尚书仆射,能够依法断事,细密公正,后来担任南阳太守。

【桓郁】

(?~93年),字仲恩。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太常桓荣次子。 [13] 

【桓焉】

(?~143年),字叔元,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经学大师桓荣之孙。 [13] 

【桓麟】

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桓酆之子,官至许县县令。 [14] 

【桓鸾】

(108年~184年),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东汉太常桓郁孙。 [13] 

【桓典】

(?-201年),字公雅,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桓荣玄孙,太傅桓焉之孙,桓顺之子。 [13] 

【桓彬】

(133年-178年),字彦林,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桓荣玄孙,桓酆之孙,桓麟之子。 [13] 

【桓阶】

(?—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曹魏开国功臣。

【桓范】

(?-249年),字元则,沛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

【桓嘉】

(? — 252年),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官至乐安太守、安乐乡侯。后被丁奉所杀,谥曰“壮侯”。妻子是升迁亭公主。

【桓邻】

交州交趾郡(越南河内东北)人。桓治之弟。三国吴时,被交阯太守士燮举为郡吏。士燮死后,其子士徽自任交阯太守,拒阻孙权所派之新任太守。邻叩头劝士徽迎接新守,被徽笞死。后其侄桓发举兵攻徽,未果。

【桓隰】

司隶河南尹荥阳县人,晋初任扶风王司马骏长史,曾与司马骏、刘宝等议论诸葛亮之为人。

【桓彝】

(276年-328年),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九世孙。晋朝大臣,江左八达之一。

【桓宣】

(?-344年),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义阳太守桓诩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晋朝将领。

【桓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镇南将军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阳尹。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冲】

(公元318—384年),东晋名将,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宣城内史桓彝第五子,大司马桓温之弟,桓楚武悼帝桓玄之叔。历征虏将军、振威将军、江州刺史,丰城公等。

【桓玄】

(369年-404年), 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桓楚帝国武悼帝。

【桓修】

(?-404年),又作桓脩,字承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荣十一世孙,车骑将军桓冲第三子。东晋将领。

【桓振】

(?-405年),字道全,东晋末年名将,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孙,冠军将军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桓玄从子,有其父风,果锐敢斗,但暴横无行。桓玄败死后作为其继任者继续领导桓楚的余党对抗东晋,终因兵败战死。

【桓石民】

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将领,宣城内史桓彝之孙,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子,冠军将军桓石虔之弟。其妻为谢安兄长谢奕的女儿谢道辉(谢道韫之妹)。桓石民历任显职,甚具名望,多番击败敌国。前后累功进迁左将军。后来卒于任上,没有子嗣。 [15] 

【桓石绥】

(?-410年),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子,大司马桓温之侄,桓楚武悼帝桓玄从弟,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晋末期将领。桓玄败死后仍持续抵抗东晋,终失败被杀。

【桓法嗣】

祖籍谯国龙亢,桓荣的十七世孙,唐朝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官至雍王府谘议参军、弘文馆学士。

【桓彦范】

(653年-706年),字士则,桓荣的十九世孙,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官至宰相,唐朝“复国五王”之一。

【桓臣范】

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桓荣的十九世孙,桓彦范之弟。任鸿胪少卿、右卫将军、左金吾将军、京兆尹、西京副留守等。开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享年六十四岁。有《桓臣范墓志铭》存于洛阳师范学院。 [16] 

【桓玉珊 】

1937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曾分别担任原国家物资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