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氏渊源名人

姓氏起源

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相传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姬封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死后谥号“康”,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是康姓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古时期的康姓是中亚康国人及其后裔。粟特人为了尽快融入汉族社会,摆脱自身外来民族的色彩,都将其远祖上溯到商周时期。远溯到卫康叔。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带),秦代,康姓开始向东、西繁衍播迁;魏晋之际,迁入陕西;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北宋初,康氏有迁至福建者;从清代开始,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3% [3]  。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

姓氏源流

一、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来。

1.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是为河南康姓。 

2.东周时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刘康,“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其名为姓,也称康氏。 

二、源于阴康氏。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三、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中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四、出自匡姓。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时为官,为避讳太祖名,改匡姓为康姓。

五、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将康鞘列即为其祖伟突厥族;另外金时的女真族纳喇氏,清代满族八旗赫舍里氏,达翰尔祖的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回、蒙、瑶、羌、朝鲜、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得姓始祖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3% [3]  。在中国大陆,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居多,这5省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的63% 。

康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康氏历代都有著名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位;《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了民国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

先秦两汉

康泰,三国时东吴人,航海家、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

魏晋南北朝

康僧会(?-280),西域康居国人,世居天竺,三国孙吴时期僧人,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

康因,前秦苻坚太子詹事。

康穆,康因子,初仕后秦,姚苌时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率乡族3000余家迁入襄阳(今属湖北)之岘南。南朝宋政府特设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县)蓝田县,以安置这一批康氏族人,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

康绚,康穆之孙,在南朝齐时为华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卫尉卿,南梁名将。

隋唐五代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

康植,开元年间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

康日知,康植子,唐德宗时为赵州刺史,因功累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举家迁到会稽。

康志睦,康日知子,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以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曾徙泾原(今甘肃泾川县北),后封会稽郡公,其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会稽。 

康承训,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唐左千牛卫大将军,康志睦之子。

康国安,唐朝太学博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唐昆仑,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 

宋元

康延泽,从征入蜀,先为成都府都监,后任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

康保裔,龙捷指挥使。

康德舆,并州、代州、二州兵马钤辖。

康与之,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元代戏曲家。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里嵘,书法家。

明清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蕲国公。 

康大和(1507~1577),著有《砺峰集》若干卷,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

康海,明代文学家。

康正宗,邵阳人,明嘉靖年间举人,工诗善文,受聘与宁梦龙纂修《宝庆府志》。 

康元积,(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

康涛,清代画家。 

近代以来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康广仁,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康有为大女儿,原配张云珠之女,是清末妇女界的先进人物。 

康克清,朱德夫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 

康世恩,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务委员。 

康干生,老红军,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原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康志强(1912-1986),原名康世发,中将军衔,任海军副政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康林,开国少将。 

康烈功(1916-2004),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健民,开国少将。

康和声,衡山(今衡东)人,民国时期社会名流。

康辛元,康和声子,化学家。

康华光,电子技术专家。

康菊英,女,全国劳动模范。

康迪,原中共江苏省纪委常务书记。

康春林,水稻育种专家。

康富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康象贤,作家。

康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