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姓氏渊源名人

姓氏起源

游姓为中华姓氏,游姓的得姓始祖是子游,考证于《元和姓纂》一书。

基本介绍

游[游、汓、斿,读音作yóu(ㄧㄡ),亦可读作líu(ㄌㄧㄡ)]

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

1、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眅,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眅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2、僖公二十四年有游孙伯,为王子游后裔。

源于官位

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囿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囿游,是周朝时期王室贵胄宫内(府内)负责管理花园、菜园、果园、陆园之类园林的小官吏,即专职仆役,其时负责掌管王宫门阕的小官吏,也称囿游,或称阍人,如同现今的门卫蒹收发、通禀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有记载:“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在囿游、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囿游氏、阍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斿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飘带)的旌旗,或指多牙状旗帜。旗帜上的流旒数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制,无爵及其以下者皆无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有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王旗;在军制中亦有斿人,也称旒人,就是执掌标志性军旗者,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注释:“游,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传·桓二年》中所记载的“鞶厉游缨”中的“游缨”,就是指这种“游人”腰束“鞶厉”,手执“旒旗”,冲锋陷阵或耀武扬威的样子。在斿人(旒人、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斿人氏、旒人氏、游人氏,后通称游人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读作yóu妥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源于改姓

出自明朝时期的王先益,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据《游氏族谱》的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王游派”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改支游氏裔孙的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大猷将军为了褒奖他们,特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其后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并将匾额挂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乡的许多游氏族人都跟随郑成功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但是,秀篆乡的王氏家族自从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后,却反而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氏家族为嗣,并改姓王氏,称王祖送。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氏人丁大大地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秀篆的王、游两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少数民族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的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 Hala,汉义“福”,世居黑龙江两岸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福氏、游氏、甫氏等。该支满族游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图哩·甫福海。

瑚图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讷副都统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图哩·德成之子,累官至游移协领。

“协领”是满清政府的各省驻防将军下属官员,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时有兼任副都统者。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游移协领”可跨辖区行使军政权利,如辑盗、击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权利,如民政事务等。

瑚图哩·甫福海一生节俭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当地爆发灾荒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活者数万。在他逝世时,万民齐悼,哀声恸数里。

瑚图哩·甫福海病逝后,其后裔子孙以及当地民众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得姓始祖

公子偃(姬偃)、晋桓公(姬颀)、王先益、瑚图哩·甫福海。

各支始祖

游黑厮:江苏盐城市交睦庄游氏始祖。子孙分徙盐城附近,宝应,响水,以及全国大多省份。

游荣公:崇荣公,明初由江右落屯于醴陵北乡之梢冈铺,此后子孙分徙湘潭、长沙、及湘阴之凤岭、新市。是为湖南省游氏四邑始祖。

游克公:明洪武间由瑞州高安徙居湖南益阳,其子分居益阳、龙阳、桃源、新化。是为湖南益阳游氏始祖。

游愆:南唐初避地来婺源济溪。是为济溪游氏始祖。

游应德:自江西泰和县永丰乡早禾村圳上徙湖南安化,再迁居新化城东青峰。是为湖南安化游氏始祖。

游真福:明季自江西上犹县迁居福建漳平县永福里朗车村头。是为福建漳平游氏始祖。

游猛生:乃大铎公系志七公(一世)分支-受四公(二世)-爵七公(三世)-鳯祥公(四世)(谱载葬抚州崇仁县坐皮邹凤凰山南向今白陂乡座陂邹家凤凰山)。康熙年间猛生公(五世)不忍别离故土来到万年县,日居多见县北路十里之内有地名后塘。喜其四野田连阡陌,一湖绿水环门;左有龙山护佑,右有五柳为邻。遂以诚心坚志迁此而居,为后塘兴旺之始祖。

迁徙分布

游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则排名为第三十六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游眅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眅的二子游吉号子太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

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

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中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

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上高县锦江镇。广东的河源、梅州, 浙江的遂昌、温州、苍南、平阳、玉环、瑞安、泰顺,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建阳、福清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今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游姓历史名人

游吉: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子远:祖籍左冯翊大荔县,前赵大司徒、车骑大将军。西晋司空张华曾评价其气度宽宏方正,后仕前赵为光禄大夫,以阻止滥杀巴氐族长一事触怒刘曜被囚禁,后因此氐羌皆反,刘曜方听从其赦免从犯、分化瓦解之计,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讨伐叛军,不久击灭之。又平定了自立为秦王的虚除权渠一族,使之心服再不反叛,稳定前赵的关中的统治。以功勋封大司徒、录尚书事。游子远虽非武将,但在战斗中体现的攻心之道、止杀之道却皆为兵法精髓。

游明根: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复: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今福建建瓯)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黑厮:江苏盐城市游氏始祖,元末明初人,1356年在建康(又称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4月1日,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军功,荣膺军职,历陞千户。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泰:字仲亨,号东园,天顺巳卯(1459)六月八日---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十八日,,明盐城县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安远侯柳文、英国公张仑、丰润伯曹栋、腾骧右指挥徐深、新宁伯谭纶,皆其婿也”。

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二子游钦(?--1505年), 四子游锜:冠带舍人,娶中书舍人万瓘女。据《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嘉靖十九年六月(1540),辛未荫驸马都尉游泰子锜为国子生。又据《招远县志》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五子游钺,冠带舍人,娶本卫千户芮傅女,殁,而已宣城伯卫公錞女继之。六子游锡,娶锦衣指挥郑壁女。铭、钦、锦、锺、镫、锳、鐩、镃皆蚤逝.孙男二人:游梁,游锳子也。娶武安侯郑纲女。游浃,游铉子,女长适刘希祖,即杨出;次适吴延鹤,即缪出。浃:袭锦衣卫,赠明威将军,恭人白氏,生三子一女。子:弘道、大道、正道。女聘邵师武。

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游铉从小就是个杰出人物,形体相貌魁伟,开朗大方,待人和蔼。弘治十八年六月,武宗即位,“授驸马都尉游泰庶子铉为锦衣卫百户”此时游铉10岁。长大成人之后,承袭“锦衣左所正千户”之职兼督香舆廷燎亭厂,奉皇上之命巡视山东,回京后向皇上汇报,巡视锦衣卫各卫所,皇帝诏命任东厂掌理刑法之官,升指挥同知,锦衣卫南镇抚司堂上管司事,不久诰封怀远将军(从三品)。数年之后。穆宗即位之后(1566年),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好扬(1916―1991),江西省赣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7月30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5岁。

游胜华(1912―1996),开国少将,原名游辉贵,江西省赣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游俊,字子明,名俊又,号盲禅,四川永川(今重庆永川松溉)人,生卒年不详,曾就读于永川中学,四川藏文学堂毕业。1919年任永川中学学监,1932年任永川中学训育主任。1924年委任为彭县知事,1935年出任天泉县长。四十年代返永川,重操教育业。游俊喜好古文,尤癖好书画。画以山水见长,旁及人物和花草虫鱼,三十年代中后期曾以字画为业。曾宦游内江,为四川名流。诗、书、画、联俱成创格,并编川剧。游俊专古文,善书画,擅对联。

游效曾,男,汉族,1934年1月24日出生,江西吉安永阳镇游家村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游本昌,1933年出生,江苏泰州人,表演艺术家。曾有人说他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才能闯过这一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他到了六岁的时候,父母便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法号乘培。游本昌是原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话剧演员,济公是他艺术生涯的第80个角色。

游鸿明,1968年10月30日出生,台湾台北人,才华横溢的创作歌手,以独特的磁性嗓音吟唱抚慰心灵的歌声,用心打造最美的“游氏情歌”。游鸿明为人平易,性情高雅,诗意浪漫,艺德高远,有音乐诗人的美誉。他出道16年创作有400多首歌曲,被誉为华人歌坛难得的“实力派歌手”、“创作型歌手”、“偶像派歌手”“三结合”的完美典范。他的新老歌迷众多,以白领、中产阶层的主流人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