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孙吴英雄将军的传奇故事

  徐姓的历史名人有徐盛等,他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将领。他以勤勉、节俭而闻名,被称为“徐丞相”。他的勇敢和智慧,被尊为“南国雄豪”。他曾经发表过一些著名的言论,“赋义”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意思是“财富虽然重要,但义气更重要”。他也曾经发表过许多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邓子》,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被尊为“中国经典文学瑰宝”。

徐盛:孙吴英雄将军的传奇故事

  徐姓名人:徐盛

  徐盛的战功卓著,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他担任了不少重要的职务,如中郎将、建武将军、安东将军等,而且在曹休伐吴时,他以少抗多的勇敢精神,成功的防御了曹休的进攻。曹丕大举攻吴时,徐盛提出了在建业外围筑墙的建议,最终使曹丕不得不撤军。黄武年间,徐盛病逝,被陈寿盛赞誉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也由他的儿子徐楷继承,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徐盛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堪称江表之虎臣,令人敬佩。

  人物生平

  以少胜多

  孙权派遣徐盛回家乡莒县,担任县令,以维护家乡的安定。当黄祖攻打莒县时,徐盛勇敢地抵抗,不仅抵挡住黄祖的军队,而且还把敌人击败,获得了一场大胜利。徐盛的勇敢和智慧,让孙权非常欣赏,并将他提拔为莒县长,任用他为荆州牧马良。徐盛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晋升为荆州牧,拥有了极大的权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实施了田赋制度,还实行了《建安五计》,建立了荆州的军事制度,维护了荆州的稳定。徐盛的政策不仅促进了荆州的繁荣发展,而且为孙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孙权不断扩大其统治地盘,从而建立了东吴政权。徐盛可以说是孙权建立政权的重要功臣,他的贡献非常重要。

  黄祖的行为让徐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徐盛毅然坚守不懈,他以远少于黄射的兵力抵抗了攻击,以一百多人的士卒大败数千人的部队,此事更被载入史册,如《史记》所载:“徐盛开门迎敌,大败黄射,从此黄射不敢出兵”。

  同时孙权封徐盛为黄祖,拜为庐江太守,孙权以“蒙荣”的态度对待他。 "徐盛的地位不断提升,孙权更是将他封起来,拜为庐江太守,用“蒙荣”的态度对待他,同时又把他任命为中郎将、校尉、芜湖县令,因为徐盛讨伐临城南阿一带的山贼有功,这使得他的声望越来越高。"

  濡须奋战

  贺齐在混战中把长矛插入徐盛胸口,夺取了他的生命。徐盛和宋谦受伤而退,潘璋冒死追击,彻底震慑了败军,于是,在潘璋的激励下,他们重新投入战斗。凌统领着部队,来到逍遥津渡口,发现桥已被曹军摧毁,只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空出一丈多的距离。谷利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计划,让孙权持著鞍马,退后,然后用马蹄踏出一个弧线,再向前跃,谷利在后面用鞭子抽马,以助马势。果然,孙权连人带马的飞跃而过,安全抵达南岸。贺齐护送孙权,并带其率领三千兵马杀回战场,竟然把徐盛负伤时丢弃的长矛收入囊中,更以此杀死了他。

  徐盛也因此事久负盛名,被尊为“蒙冲将军”。徐盛赢得孙权的赞赏,他也因此事而闻名遐迩,被尊为“蒙冲将军”,他率领士兵上岸,勇猛砍杀敌人,敌军只得溃逃。公元2鸡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出兵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徐盛与孙权一同迎击,当时魏军大举进攻横江,他率领诸将前往迎战,却遭遇大风,吴军的蒙冲战船被吹到敌军岸边,诸将心中恐惧,不敢出战,只有徐盛独自一人上岸,向敌军发起冲锋,最终取得胜利。

  洞口之战

  孙权把东吴称为“吴国”,自己称“国君”,相当于一个有效的国家,这也是东吴的开始。孙权在位期间,促进东吴的发展,实行开放政策,提倡外贸,改革内政,立宪制度,统一货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管理体系。其中,改革内政以《吴下邳铭》为代表,以“诚信仁义”为宗旨,建立了一套政治制度,采取“爱民以治”的治国思想,提倡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欢迎。同时,孙权也派遣军队南征北战,扩大东吴疆土,使东吴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三国演义》)孙权一见到邢贞,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张昭和徐盛也愤怒地对身边的同僚说:“我们不能奋身出命,却让主君和邢贞会盟求和,这实在是耻辱!”他们的言论激起邢贞的恼火,他淡定地对众人说:“江东有如此的将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这句话暗示着孙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令张昭和徐盛等人深感震惊。

  在此期间,他在治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包括担任武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包括开发庐江,讲学传道,安抚百姓,考察等。此外,他还做了很多贡献,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徐盛的一生给当时的文化及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文治之母”。随后,徐盛被提升为建武将军,被封为都亭侯,负责管理庐江(治今安徽潜山)太守,还得到临城县作为额外的赏赐。在此期间,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担任武官维护治安,而且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扩大庐江的开发,讲学传道,安抚百姓,考察等。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治之母”。

  《三国志·魏书·徐盛传》记载:“徐盛讨得刘备之营山三十,其众万余,数获金银财宝,士卒死伤,皆如数算。”徐盛讨伐刘备,一举攻取了三十个营寨,其中士兵达到一万余人,获得了大量金银财物,死伤惨重,被记录在史册之中。《三国志·魏书·徐盛传》指出:“士卒死伤,皆如数算”,可见当时的战斗十分惨烈。

  曹休继续进攻徐盛,但不得善终。由于徐盛的顽强抗敌,他受到曹操的称赞,并被封为安东将军、芜湖侯,他的功绩也得到了曹操的认可,并被赐予“威武将军”的称号。徐盛的变化,也让他从一位普通的将军变成了一位有着“威武”之称的英雄,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员。

  疑城之计

  徐盛虽然一开始遭到诸将的质疑,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成功地将曹丕大军挡在了建业外。他的智慧让曹丕不得不放弃南征,让吴国安然无恙。当徐盛看到长江涨水,而曹丕大军已无法往前推进时,他深感自己有先见之明,令众将拜服。《三国志》总结道:“不劳苦无获,得其所未有”,这句话正好概括了徐盛的精彩表现。

  徐盛去世,徐楷继承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