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字起名解释

拼音:chán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
简体笔画:20
五行所属:
是否常用:
起名笔画:20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巉”字头,请参考“磛”字:)
卷九石
『說文解字』

礹,石也。从石斬聲。鉅銜切

『說文解字注』

(磛)礹石也。按磛礹二篆之解、似當依玉篇更正。磛下云。磛礹、山石皃也。礹下云。磛礹也。乃合全書之例。今本乃爲淺人所亂耳。葢磛礹古多用爲連綿字。上林賦。嶄巖嵾嵳。郭云。皆峯嶺之皃。高堂賦。登巉巖而下望。西都賦。蹷嶄巖。皆卽此二篆也。古二篆分用者。小雅。漸漸之石傳曰。漸漸、山石高峻。此磛之假借字也。節南山傳曰。節、高峻皃。嚴嚴、積石皃。此礹之假借字也。嚴詩音義作巖。謂嚴爲或本。今按許書則巖者、厓也。礹者、山石皃。音同而義別。詩當作嚴爲長。从石。斬聲。鉏銜切。八部。


原文:【廣韻】【集韻】【韻會】鋤銜切【正韻】鉏咸切,音讒。巉巖,高也。【正字通】山險絕如劖刻也。【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宋炳·登半石山詩】萬樹巉巖詭。  
又【玉篇】【廣韻】士檻切【集韻】士減切,音斬。與嶃嶄同。  
又通作漸。【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註】漸,士銜反。高峻貌。 【集韻】或作。俗作巉,非。宗炳《登半石山詩》。
分类:【寅集中】【山字部】
源字形: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现代释义:
  • chán
    【形】
    险峻,陡峭〖precipitous〗
    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徐霞客游记》。又如:巉刻(山峰尖峭,如同刀削一般。比喻说话或文章尖刻);巉峭(高峻陡削)
    嶙峋突兀〖jagged;rugged〗
    乱峰巉似槊,一水淡如油。——宋·苏轼《壬寓二月寄子由》
    又如:巉屼(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巉崖
    chán
    〖crag〗高耸险峻的山崖
    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西游记》
    巉岩
    chányán
    〖precipitous(steep)hill〗∶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野花野草…要把巉岩装扮起来。——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rock〗∶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